【观点】十三五是“修整”,十四五是“突围”

导读:过去几十年,我们经历了两轮战略机遇期:一是改革开放,加入全球贸易体系,推动中国进入战略机遇期,但在上世纪90年代初结束;二是2002年,再次提出战略机遇期的概念,美国将战略重心转为反恐,中国迎来稳定发展契机,次贷危机之后中国凭一己之力推动全球经济复苏。


简言之,十三五要点是“修整”,存量经济、供给侧改革导致龙头和核心资产价值认可度持续提升;十四五要点是“突围”,能增强“安全”、帮助突围的点都是值得关注点的,重点是要素改革。行业趋势上看,事关突围的自主可控、高端制造、民族消费品牌、数字经济、非银龙头,以及事关安全的新能源、军工、医药、农业,都是未来优质赛道。


摘   要

核心观点

10月29日,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十四五规划及2035远景目标建议。外部环境看,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内部环境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十四五规划目标表述弱化经济发展的速度要求,强调质量效益、持续健康。公报中,创新科技是重心,安全是高频词,要素改革是着力点,数字成为重要要素,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是新提法,推动绿色与低碳发展,软实力是亟需提升的短板。市场方面,十四五要点是“突围”,能增强“安全”、帮助突围的点都是值得关注点的,重点是要素改革。


“十四五”规划背景与主线


外部环境看,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全球秩序处于重塑期,中美经济体量日益接近,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展开,同时贫富差距在拉大,经济“三低一高”并向社会问题外溢,政治上“特朗普现象”,全球化逆潮出现。


内部环境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主要是创新能力不足、农业基础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人口老龄化成为重要挑战。这种情况下,高质量发展是新要求和目标,双循环是指导思想,供给侧改革是主线,安全发展是前提,要素改革并提升劳动生产率是手段。


经济增长目标淡化、隐性化


设定GDP增速目标是我国制定发展规划的惯例,而本次公报表述为“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弱化速度要求,而是强调质量效益、持续健康。我们预计十四五规划纲要可能不设或设定更宽泛的GDP增速目标区间。但长期的隐含增长目标依然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要求至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由于标准在动态变化,更重要的是相对增速而非绝对增速,也意味着未来政策或更关注中国在全球增长中的相对位置。


创新+安全+要素是几大关键词


第一,创新、科技是重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科技创新需要新的融资方式,直接融资的重要性提升;


第二,安全是高频词,与全球面临的不确定性相呼应,范畴更丰富,包括国防、产业链、能源与粮食、民众生命安全等;


第三,要素改革是着力点,数字成为重要要素;


第四,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是新提法,未来值得关注土地市场改革;


第五,推动绿色与低碳发展,预计未来新能源、环保设备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第六,软实力是亟需提升的短板,表现为文化、外交、规则制定、意识形态等方方面面。


市场启示:按图索骥寻找优质赛道


宏观上,以GDP目标倒推政策的方法将被淘汰,而重点不在总量在结构。出口驱动经济等常识淡化,资本对外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是新的增量,流动性格局也相应调整。房地产去金融化不仅改变经济发展模式,也会改变高收益资产的供给。


简言之,十三五要点是“修整”,存量经济、供给侧改革导致龙头和核心资产价值认可度持续提升;十四五要点是“突围”,能增强“安全”、帮助突围的点都是值得关注点的,重点是要素改革。行业趋势上看,事关突围的自主可控、高端制造、民族消费品牌、数字经济、非银龙头,以及事关安全的新能源、军工、医药、农业,都是未来优质赛道。


风险提示:十四五规划意见仍有修改空间、外部环境变化改变计划路径。


正   文

2020年10月29日,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闭幕,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并发布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

 

按照以往经验,五年规划会经历“前期调研论证-五中全会审议并发布公报-召开说明会-公布建议文本-规划编制-全国人大表决并公布纲要”等环节。五年规划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集中了社会各方的判断和智慧,是事关未来发展的顶层设计。在发展阶段转变与国际形势日趋复杂的背景下,十四五规划对未来五年、乃至到2035年的远景目标如何设计部署备受关注,也将为市场寻找优质赛道提供线索。但从市场的角度看,需要跳开文件解读文件,想做的还只是题材,能做到的才是机遇。


“十四五”规划背景与主线

从外部环境看,公报的判断是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过去几十年,我们经历了两轮战略机遇期:一是改革开放,加入全球贸易体系,推动中国进入战略机遇期,但在上世纪90年代初结束;二是2002年,再次提出战略机遇期的概念,美国将战略重心转为反恐,中国迎来稳定发展契机,次贷危机之后中国凭一己之力推动全球经济复苏。


但出现了哪些变化?外部环境日益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全球秩序正处于重塑期,贸易摩擦与新冠疫情加速了这一进程。全球化以及过度追求效率导致贫富差距拉大,货币政策工具用到极致,经济“三低一高”(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高负债)并向社会问题外溢,政治上出现“特朗普现象”,全球化逆潮出现。国际尤其是中美经济体量日益接近。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展开,技术封锁、局部脱钩等问题威胁到国内安全发展。


内部环境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但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主要是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民生、社会治理等存在短板弱项,人口老龄化成为重要挑战。


这种情况下,高质量发展是新要求和目标,双循环是指导思想,供给侧改革是主线,安全发展是前提,要素改革并提升劳动生产率是手段。其中,扩大内需是战略基石,需要解决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的问题。能消费决定了收入水平需要提升,收入分配机制亟待改革,财产性收入需要提升,并兼顾公平。敢消费取决于社会保障体系等的完善。愿消费对应通过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


经济增长目标淡化、隐性化

从公报来看,经济目标更加重视质量、淡化增长。设定GDP增速目标是我国制定发展规划的惯例,且诸多经济部门的任务制定也会围绕GDP展开、如挂钩GDP占比或增速等。十二五规划要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GDP年均增速目标设定为7%;十三五规划要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到2020年实现GDP比2010年翻一番”,年均增速目标预期在6.5%以上。


同时,为基本完成五年规划的增长预期,每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制定当年GDP增速目标,并在年内通过财政、货币政策等相机调节来力促实现。然而,近年来国内经济相继遭遇贸易摩擦、新冠疫情等外生冲击,经济不确定性增大,2019年GDP改为区间目标、2020年不设增长目标。


本次公报表述为“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弱化速度要求,而是强调质量效益、持续健康。我们预计十四五规划纲要可能不设GDP预期目标或设定更宽泛的目标区间,一方面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经济发展环境的巨大不确定性使然,另一方面是追求增速到重视质量的发展观念转变下,淡化增长目标,更关注民生福祉、科技创新、资源环境等经济内涵,也有助于集中精力调整结构、化解风险,更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


但长期的隐含增长目标依然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要求至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19年我国人均GDP约为10,262美元,按世界银行现行标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人均现价GDP为1.5-2万美元。静态看,达到人均2万亿美元隐含未来十五年均3.6%以上的名义增速。但中等发达国家收入标准在动态变化,更重要的是相对增速而非绝对增速,也意味着未来政策或更关注中国在全球增长中的相对位置。


创新+安全+要素是几大关键词

创新、科技是重心


新一轮科技革命到来,中国面临高科技“卡脖子”的问题,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据说明会介绍,从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再到这次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党中央对于科技创新的战略方针和谋划部署一脉相承、与时俱进。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技创新解决方案、更加需要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塑造新的发展优势。我们预计十四五规划将提高研发、教育支出占比。


而科技创新需要新的融资方式做支撑,区别于投资时代的间接融资,未来直接融资的重要性大幅提升,发展壮大资本市场也会相辅相成。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与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公报提出产业基础高级化的概念,十四五或更加注重产业发展根基、价值链契合、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产业基础是产业形成与发展的底层要素,既包括土地、厂房设备、劳动力、原材料等生产要素,还包括产业技术、核心工艺,以及基础产业部门的供给质量与能力。产业基础高级化,更侧重于技术创新与工艺提升、高技术基础产业健全发展,主要是受制于人的卡脖子领域,包括芯片、半导体、关键元件、核心工业软件和核心算法等电子制造技术,以及高端装备、新型材料等,这是实现安全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双循环的必然要求。


相应的产业导向方面,全会提出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推进能源革命,加快数字化发展。其中,战略新兴产业的概念最早在十二五规划前提出,包含节能环保、信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领域,现代服务业是用现代化的技术、业态和服务方式创造需求、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业。产业发展导向主要围绕数字化、智能化与新兴领域,属于长期战略、发展潜力仍大。此外,基础设施建设圈定了交通、能源、数字三大领域。



安全是高频词,与全球面临的不确定性相呼应


在外围环境日益复杂阶段,公报要求“统筹发展和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安全的内涵与范畴也更加丰富,既包括国防安全,也包括产业链安全、科技不被卡脖子、能源与粮食安全,以及民众生命安全,需要“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


国防安全方面,近年来我国南部领土频频受到外部侵扰、军队装备科技化程度有待提高,公报进一步提出“富国和强军相统一”要求,加快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优化国防科技工业布局;产业链安全方面,技术封锁与新冠疫情带来警示,产业链“两头在外” 存在较大风险敞口,初级产品与关键技术进口能否保证、国外市场变化等威胁生产稳定性,产业链补短板成为安全发展的重要一环;


能源安全方面,我国油气资源进口依赖度较高(2019年原油进口依赖度为72.7%),而煤炭等富余资源清洁开发技术不足、新能源应用程度低,有待调整改善;粮食安全方面,我国三大主粮产量库存仍有保障、进口依赖度低(2019年均在3%以内),但大豆等个别品种依赖进口、气候、虫害等问题也给粮食增收带来隐患;生命安全方面,新冠疫情给公共卫生与医疗体系带来极限考验,公报在科技创新方面也特别强调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要素改革是着力点,数字成为重要要素


十三五规划的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技术、土地和管理,而当下数字成为数字化时代最核心的要素,堪称“信息时代的石油”。数字要素的充分挖掘有助于培育数字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发挥对其他要素生产效率的乘数作用。我们认为当下数字化转型机会更多在toB端,包括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方向,在工业物联网、电子商务等方面有广泛运用。


通过培育大数据交易市场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这有助于加速数字经济发展、推动数字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此外,还需要建立健全数据要素所有权、使用权、交易权等法律制度,打破数据垄断和自由流动的壁垒,强化数据安全管理体系。需要注意的是,数字是构建在基础设施之上的上层架构,我国的大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仍有待建设加强。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是新提法


国土空间布局主要包含两个层面,区域协调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推进国内大循环,需要建立在统筹国内区域发展的基础之上。城市群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经阶段,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以大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和城市群发展战略是我国城镇化的方向,城市群可通过协调核心城市分工引导生产要素的循环流动,在产业布局上发挥集聚效应,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城市群内部各城市进一步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推动新型城镇化,要求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由此带来的户籍转换、人口集中、经济效率提高,将有效提振低收入人群的消费增长。


未来值得关注土地市场改革。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入市、盘活农村存量土地价值将是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的关键,也是新型城镇化的必要之举。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涉及到乡村农民耕地和宅基地流转问题,是曾经计划经济体制的遗留难题,当然这一改革不能触碰公有制这一底线,也需要考虑“农耕文明”的文化背景,可以考虑让宅基地更加灵活地配置到其他领域,我们认为未来也可尝试推行地票制度,通过市场运作使土地指标更有效配置。此外,这次深圳先行示范区在土地改革探索上被给予更多权力,国家尝试把土地审批权下放到城市级别,和“因城施策”理念异曲同工,有待事实验证制度的可行性。


推动绿色与低碳发展


公报提出要“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预计未来新能源、环保设备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方面,预计我国将探索完善碳交易市场,使绿色指标市场化,更加有效协调发展与可持续的关系。并且,十四五规划可能设定更为严格的环保标准,包括提高清洁能源消费占比、继续降低单位GDP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等指标,以在2035年实现“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的远景,这有利于环保设备行业发展,引导企业技改投资、居民绿色消费。


另一方面,新能源的研发与应用将是重要着力点,亦是加强中国能源安全的重要抓手,有望降低中国传统能源供需缺口与进口依赖。十四五对于整个新能源行业发展意义重大,今明两年是新能源去补贴的关键节点,随着行业进入无补贴时代,由早期补贴驱动转变为成本驱动、创新驱动,有望推动行业形成良性竞争格局,加速行业内生性成长。


软实力是亟需提升的短板


发展初期的问题是解决温饱,经济、军事等国家硬实力是根本,而发展阶段到一定程度之后,更需要提升软实力,表现为文化、外交、规则制定、意识形态等方方面面。


首先,在信息时代,文化与意识形态渗透的影响更快更广,可能从内部影响国家发展根基与战略实施推进。因此有必要提高软实力,坚定意识形态、制度与文化自信。外部层面,通过多边外交、国际事务合作、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持续提升国家形象与话语权,从文体艺术等各方面传播中国文化与精神,内部层面重在文化事业与产业的健全提升。


此外,实现全面小康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在发生变化,提升软实力也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强调“全面推进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公报提出“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除了传统文体旅游娱乐之外,国内文创行业还存在较大发展潜力。


据说明会,十八大以来,文化建设提到了很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对于文化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总书记用“四个重要”作了概括,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五中全会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最重要的是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今后5年文化建设部署了三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二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三是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市场启示:按图索骥寻找优质赛道

正如十三五期间,供给侧改革、金融防风险、贸易摩擦、疫情对我们的投资框架带来的巨大挑战。宏观上,以GDP目标倒推政策的方法将被淘汰,而重点不在总量在结构。出口驱动经济等常识淡化,资本对外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是新的增量,流动性格局也相应调整。房地产去金融化虽然公报未提及,但不仅改变经济发展模式,也会改变高收益资产的供给。



简言之,十三五要点是“修整”,存量经济、供给侧改革导致龙头和核心资产价值认可度持续提升;十四五要点是“突围”,能增强“安全”、帮助突围的点都是值得关注点的,重点是要素改革。



行业趋势上看,事关突围的自主可控、高端制造、民族消费品牌、数字经济、非银龙头,以及事关安全的新能源(能源安全)、军工(国防安全)、医药(人民生命安全)、农业(粮食安全),都是未来优质赛道。



来源:国资管理   



潍坊市人力资源服务集团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新华路116号   鲁ICP备20001616号-2